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罗素说,“我花一小时读韩素音作品所获得的对中国的认识,比我在那个国家住上一年还要多。”老夫子的赞誉里不无恭维,离事实其实并不遥远。别说欧洲的故人,连我这个中国读者,都能从这本书里发现不曾知悉的中国。  

人生充满戏剧性,再加上妙笔生花,使这本自传具有了相当的可读性。《伤残的树》是韩素音女士五卷本自传的第一部,时间跨度是1885年到1928年,正值清末民初的大变动。从前有过董乐山先生的节译本,这次补齐成为全译本。

通过家人的忆旧,韩素音搭建起了自己的“史前史”。她的父亲周映彤出身于四川的官宦家庭,留学比利时期间与当地女子玛格丽特相爱、结婚,回国后以铁路工程师为业。双重文化的背景,为理解中西文化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。不幸的是,在封闭与变革交织的混乱年代里,这种便利从一开始,乃至其后的很长时间,都是以负担和困扰的面目出现的。如书名所示,在寻根的路上,她面对的是一株“伤残的树”。
    
       从自己的家族开始,韩素音进一步写及那时的中国。有趣的是,四川和铁路,是武昌首义乃至辛亥革命胜利不可缺少的前因。虽然工程师父亲并不是“保路运动”的直接参与者,但是这两个因素为她与辛亥革命提供了无形的桥梁。通过川籍作家李劼人的回忆,她用很大篇幅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这个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。除去“保路运动”,她还经由个人视角记述了中国近代史的一系列大事件,譬如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,并以此来展现基督宗教及列强的影响等更加广阔的问题。从更广的范围看,她笔下的清末民初是一幅阴沉的风情画,偶有光彩,却很快被淹没掉。尽管知晓历史沿革的读者能从中读出将来的希望,但这本书的基调仍然是哀伤的。
    
       平心而论,解读更大的历史可能并不是韩素音女士的长项。对于政治实践,她提供不了什么洞见,仿佛总是在用文学语言复述历史教科书似的。当然,这并不足以抹杀这本书的价值。除去偶尔出现的人云亦云,这本书其实相当迷人。难免的“当局者迷”之外,韩素音女士用纯粹的笔触描摹出,才子佳人从擦出爱情火花到家庭被现实所累的悲喜剧——就好像抱着揭批的目的续写童话——以及自己少女成长时的点滴情愫。周映彤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,罗萨蒂(即韩素音)的成长故事,这些私人记忆,单独抽出来都真挚感人,同时还不失文学价值。即使绝望也令人信服,是文字的力量,也从反面证明了大而无当叙事所带来的伤害。

[英]韩素音,《伤残的树》,董乐山、孟军 译,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8月版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突然想起来,以前还写过一篇韩素音自传第一部《伤残的树》的小书评,贴将过来。自传是三部曲,图片最左面就是《伤残的树》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宋宇

宋宇

31篇文章 9年前更新

财新传媒编辑

文章